(苏教高〔2008〕15号 二〇〇八年四月三十日) 各市教育局,各高等职业院校: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改革与建设是专业改革和建设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指导我省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改革与建设,增强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高职高专)的要求,现提出如下意见。 1. 确立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目标。经过改革和建设,力争达到如下目标:课程理念先进,课程标准明确,课程设计科学,课程体系优化,课程条件优良,课程实施有效,课程质量较高,课程资源共享,国家、省和学校三级精品课程和教材体系基本形成,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2. 明确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思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以工学结合为突破口,以工作过程为课程设计基础,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优化课程结构,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创新课程开发建设机制,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课程评估和管理,加强立体化的教材建设,充实师资和实训、实习等课程实施条件,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手段,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3.树立科学的高职课程观。各高职院校要开展新一轮教育思想大讨论,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基于职业工作过程,以培养职业能力和素质为本位的课程观,借鉴和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江苏的实际,推进高职教育课程理论的研究和创新,边研究边实践,以观念的更新和理论的突破推动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 4. 突出高职课程特色。课程改革要以工学结合为突破口,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基本取向,以工作本位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课程开发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和企业专家的主导作用;课程标准要以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课程体系要以工作体系为基础,课程结构要以工作结构为逻辑;课程内容要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课程实施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过程,创设真实工作环境,融“教、学、做”为一体;课程评价要以多样化为特征,兼顾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兼顾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社会评价。 5. 创新课程开发模式。各高职院校要根据教学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创新课程开发理论和开发技术,在工作任务描述、工作结构转换为课程结构、项目(典型零件、典型产品和典型服务等)设计、知识负载、理论与实践整合上下功夫,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要注重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性,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和企业专家的主导作用,由熟悉职业岗位的专家、第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具有“双师”素质经历、掌握新课程开发技术的专业教师来完成,并要经过相应岗位的职业专家认定。 6.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指课程之间的组合关系,以及一门课程内部知识的组织方式。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不仅要将相关的工作知识提供给学生,而且要将工作知识序化,以优化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形成职业能力。工作结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之源,课程体系要以工作体系为基础,以工作结构为逻辑,将工作结构转化为课程结构,将工作任务转化为任务引领的课程,建立工作过程为基础的课程体系。要以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实现课程内容综合化。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优化要正确处理培养学生高素质和高技能型的关系,正确处理培养学生专项操作性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关系,正确处理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和职业岗位的迁移能力的关系,正确处理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系。 7.制定规范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主要包括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的目标、课程的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的建议等。课程标准要力求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对课程内容目标要求表述的行为动词要明了、确切。要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8.深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基本取向,以工作本位学习为主要形式,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学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力求做到理论融于实践,动脑融于动手,做人融于做事,实现“所学”与“所用”零距离;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项目和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努力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新性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要将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纳入课程体系并加载教学内容,探索实训、实习课程教学、指导、考核、管理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9. 改进课程教学方法、手段。能够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开展体验性学习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方法,探索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探究式、实践式等教学方法;有效地使用数字模拟、网络信息、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使用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等现代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10. 完善课程评价和管理。重视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与建设中的作用,将课程评价贯穿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全过程,是课程改革与建设不可缺少的一环,是不断优化课程设计,推进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重要手段。要不断完善评价手段,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建立不同类型课程的评价体系,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法实施课程评价,充分发挥课程评价的检查功能、反馈功能、激励功能和在教学活动中的导向功能。课程评价要兼顾内在评价和效果评价。内在评价要对课程的教学内容、编排方式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以及有关的教学文件、教学材料以及师资、实训条件等进行全面考察。效果评价要对照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测量课程实施前后学生在专业知识、职业能力上发生的变化,对课程的有效性、适用性作出判断。课程评价要把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社会评价结合起来。各职业院校要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逐步完善学分制的课程管理,要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现代管理手段。要制订相应的督导和检查制度,有计划、多形式地加强对课程实施情况的检查和监督,以保证课程教学质量。 11. 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体是教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在教师。要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建设;要更新教师的课程观,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水平;要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基于企业工作任务的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设计能力,使骨干教师掌握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技术;要认真实施访问工程师制度,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赴企业进行研修、顶岗锻炼,提高教师从事专业技术生产实践和科技开发活动的能力;要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要优化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提高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和专业教师中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的比例,形成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教学能力强、教学特色突出、专业技能水平高的课程教学团队 12.加强课程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实验、实训、实习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高等职业院校要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通过校企合作等多种途径,建设、充实、完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实践教学环境要体现先进性、开放性、共享性,并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符合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符合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能够充分满足所有课程教学要求。 13. 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精品课程体现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反映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最新成果。各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以国家和省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加快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形成国家、省和学校的三级精品课程体系。精品课程建设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方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精品课程要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设计基础,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体现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精品课程建设既要充分学习借鉴国内外高校已有的经验和做法,高起点、高要求、高质量,更要体现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反映本校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精品课程要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精品课程要开放共享,加强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加强在线学习的互动交流、教学测评和学习辅助功能的建设,加快课程资源的数字化,完善网络平台的管理功能,优化网络界面的设计,提高精品课程的网络的运行质量,提高录像使用、导航等访问效果,发挥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 14. 加快立体化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基本建设任务之一,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高质量优秀人才的基本保证。各高职院校要制定教材建设规划,根据培养模式、培养规格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开发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的教材,体现不同学校、不同教师和不同培养对象的特色和个性;鼓励各高校协作编写、共同使用教材;要按照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开展新一轮教材的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理念先进、结构合理、形态新颖、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型教材;要善于借鉴、消化、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职业教育教材开发建设经验,可以适当引进一些先进的原版教材;鼓励开发双语教学教材;要在课程改革实践和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将各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媒体和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开发包括纸质教材、音像媒体、网络课件、CAI课件、教学素材库、电子教案、试题库及考试系统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立体化教材;努力形成国家、省和学校的三级精品教材体系,并确保精品教材进课堂。 15. 加快课程网络教学支持平台建设。现代化网络教学支持平台是以课程为中心,运用以互连网络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管理与服务的平台,具有网上教学支持、网上教务管理、网上课程开发工具和网上教学资源管理等多种功能,是推进课程教学现代化、信息化的重要支撑。各高职院校要通过建设,使网络教学支持平台在网络教学管理方面实现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课程管理、权限认证等教务管理功能;在网络教学方面能提供一系列的网络教学支持工具,如多媒体授课、网上答疑、网上考试、网上作业、交流工具等等;在网络课件开发工具方面实施模板式课程开发,实现教学资源的管理和共享,提高课程开发的整体水平;在教学资源管理方面能集中管理各种形态的课程资源,包括媒体素材(文本、视频、音频、图形、动画等)、项目课程、典型案例、技能考核、文献资料等等。 16. 加强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组织和领导。各高职院校要把课程改革与建设作为学校教学改革与建设的重中之重,作为学校内涵建设的基础,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建立激励机制,为教师开展课程改革与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加强对教师课程开发和建设的培训,提高教师课程开发建设的整体水平。国家和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在课程改革与建设中要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率先积极开展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理论研究和探索,率先推出一批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课程改革与建设成果。省高职教育研究会等高职教育研究机构、学术团体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强课程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加强协作开发和成果推广。 |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